于海斌院士深度解读:2025具身智能与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脉络、挑战与未来走向

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,具身智能与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态势备受瞩目。2025年,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领域又将迎来怎样的重大变革?

据MarketsandMarkets预测,到2030年,全球垂类AI应用市场规模将突破471亿美元,工业制造正加速向智能化、全流程自动化迈进,具身智能与智能机器人技术也在和传统工业制造深度融合。2025年,被视作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的关键节点,人形机器人作为高阶形态,有望率先在工业领域实现商用突破,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海斌,在沈阳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主办的大会上,围绕具身智能与智能机器人展开了深度分享。

人工智能自1956年提出后,历经多次起伏。于海斌院士指出,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:从早期的符号逻辑推理,到神经网络连接、深度学习,再到如今的具身智能阶段。

具身智能的概念,图灵早在计算机理论初期就已提出,不过由于技术复杂,发展一直滞后,直到多学科交叉融合,才为其发展带来新契机,其核心内涵十分丰富。

一方面,环境交互对智能发育至关重要。麻省理工学院的小猫实验就表明,智能的成长依赖与环境的动态互动,肢体动作的灵活性还能反向促进认知能力提升。另一方面,具身智能构建了“大脑-身体-环境”三位一体的智能框架,通过三者协同,让智能体在复杂任务中不断学习适应。同时,它实现了从“感知智能”到“行动智能”的跨越,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就是很好的证明。

但具身智能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。以数字人为例,“数字人通通”模拟人类成长的实验,虽为研究智能发育提供了新范式,却也引发了伦理争议,机器人自主进化后的控制权问题令人担忧。机械臂与大语言模型融合,在实际应用中泛化能力受限。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因成本高昂、技术难题众多等问题饱受争议,不过它的核心价值在于硬件与算法的协同突破。智能驾驶和低空经济领域,商业化方向虽逐渐清晰,但无人驾驶技术仍面临复杂路况的严峻挑战。

谈及技术路径,未来人形机器人肢体部分可通过仿生驱动、生物融合等技术实现提升;小脑部分,国内已有成熟平台通过模拟训练提升机器人运动协调能力;大脑部分,多模态感知技术成为提升机器人认知能力的关键,同时也在探索解决大模型“灾难性遗忘”的问题。

在大会上,于海斌院士对未来十年技术趋势做出研判与推测,他认为具身智能的软件生态将快速发展,硬件受材料和工艺限制,进步相对较慢,企业应优先布局软件。具身智能虽缺乏统一理论体系,但场景驱动的工程化应用会率先落地,国家需推动跨机构协作解决数据和模型难题。在通用终端形态上,人形机器人不一定是唯一选择,“一脑多机”模式或成新方向。此外,伦理与安全问题不容忽视,行业需提前建立规范,避免技术失控。

具身智能正推动AI从虚拟走向实体,在这条充满未知的道路上,产业从业者需要勇于突破,聚焦实际需求,共同构建良好生态,才能在这场科技浪潮中抢占先机。

線上客服
線上客服
熱線電話
線上客服
微信客服